close

蘆筍原產於溫帶地區,性喜冷涼氣候,為雌雄異株的宿根性植物,但田間偶可發現雌雄同花的兩性株。食用的嫩莖由鱗芽發育長大而成。依採收時嫩莖的色澤,可分白蘆筍與綠蘆筍兩種,白蘆筍是未凸出地面,而採收的嫩莖,綠蘆筍是突出地面上後,經日光照射,使嫩莖變綠後採收。目前以採收綠蘆筍為主,主要為供應國內生鮮市場,為高經濟作物之一。

壹、栽培管理

 

一、品種

 


(一)白蘆筍台南選一號

 


選自U.C.309品種,台南選一號品種生育旺盛,植株高大,筍尖鱗片緊密,嫩莖整齊粗大,對莖枯病與褐斑病耐病力均較原品種強。

 


(二)白蘆筍台南選二號

 


選自美麗華盛頓品種,本品種植株生長旺盛、高大、筍尖鱗片不易張開,嫩莖形態優美,枝葉生長分佈形態與台南選一號稍有不同,嫩莖屬於中型筍,色澤淺褐,對莖枯病與褐斑病耐病力中等,適合本省砂質土及砂質壤土地區栽培。

 


(三)綠蘆筍台南選三號

 


選自 U.C.711品種,植株生長旺盛、高大、筍尖鱗片緊密,嫩莖介於中大筍之間,色澤深綠,外型優美,供作綠蘆筍栽培使用,枝葉生長分佈形態與白蘆筍台南選一號相近,本品種適合於砂質壤土地區栽植。

 

二、育苗

 


(一)本省適合播種期以每年三月至四月及九月至十月最適宜,蘆筍苗圃需選擇排水良好,通氣佳,不曾栽培過蘆筍的沙質壤土。整地前先施用基肥(如表一),整理好的育苗地,做成 1.2公尺寬的高畦畦面需充分整平,以利灌水,畦溝要深,以期排水能順暢。


(二)種子浸種


播種前應先用27℃的清水浸種24至48小時以提高發芽率並使發芽整齊,浸種時需換水2-3次,並除去浮在水面不充實的種子。行株距15公分 X10公分及深2.5公分左右,每一穴種一粒種子,並予覆蓋輕壓後,立即用溝灌方式灌水。苗期每20-30天施追肥一次,必要時再增加追肥次數,以促進生長。


(三)選苗及掘苗


掘苗時苗圃土壤不可過乾,應有適當濕度,以減少斷根;蘆筍苗掘起後應儘快種植,以免影響成活率。蘆筍苗栽培前,地上莖應保留20公分左右,其餘部份切除。

 


(四)定植

 


整地時,宜先用大型曳引機翻鬆全部土壤,再按所定的行距開溝,行距150公分(5尺),溝深 10-15公分。定植時期宜選春季的2月下旬至4月上旬,及秋季10月上旬至11月中旬,尤其2月下旬至4月上旬最為適宜。定植行株距150公分X 30公分。定植後約3-4個星期,植株即開始發根生長,同時也可以開始追肥,以後每隔一個月再施追肥 1次並順便除草培土,在初植剛成活時,植株尚小,第1、2次追肥量不宜太多,以免浪費肥料或傷及植株,每分地施用尿素4公斤和氯化鉀 2公斤,第3次以後追肥可視生長情形酌量增多,施追肥條施或穴施均可。隨著植株的生長,芽盤亦隨著長大,為促進芽盤的生長,需於每次追肥後進行培土,並順便除草、灌水。最終培土高度不得超過15公分。

 


(五)培土和留母莖

 


留母莖栽培法大致上可依據株齡決定留母莖數,白蘆筍 1-2年生植株,留 2-3株母莖,3-4年生留4-6株,5年生以上留5-8株,綠蘆筍田比照白蘆筍田留母莖數少一支母莖,以增加嫩筍接受日照量。為配合本省氣候條件和產期,每年約需更新 2-3次母莖,第一次在春季,第二次在夏季,第三次在秋,秋筍採收完畢後,則不需要更新母莖,原來母莖和新長出的嫩莖需全數保留(但枯黃母莖仍應刈除),以便在冬季休閒期,培育根盤,提高下年度產量。母莖摘莖後高度維持在80-110公分之間,在強風地區可立支柱及塑膠繩防倒網扶持母莖以防倒伏。

 


(六)灌溉及排水

 


蘆筍雖是極耐旱作物,但於採收期間每隔十天灌水 1次,可以提高產量和品質,但為節省灌水工時和水量可以隔畦輪流灌水,灌水量以不超過畦溝一半高度為原則。

 

貳、土壤與肥料管理

 


(一)採收時期


台灣一般採收期可自三月下旬開始至十一月上、中旬止,但如有保溫措施與產期調節者,全年圴可採收蘆筍,白蘆筍或綠蘆筍每天至少採收一次,。白蘆筍採收應於每日上午細察畦面,見有點狀潮濕處或裂縫處,下必有嫩莖可採收。


(二)採收方法


白蘆筍採收先用手或移植鏝挖開畦面土壤,再用手將嫩莖拔出,綠蘆筍則用鎌刀自地面處平切採收,勿使折斷。採收後之嫩莖應置於陰涼處,並用濕布遮蓋,以防品質劣變,採收完後,將嫩莖調理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絕世美人 的頭像
    絕世美人

    leoo9017的部落格

    絕世美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